《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》(选二)原文注释赏析-苏轼

首页 > 名篇赏析 > 时间:2021-11-16 06:38 来源:李白诗歌网 作者:苏轼

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[1](选二)

半醒半醉问诸黎[2],竹刺藤梢步步迷。

但寻牛矢觅归路[3],家在牛栏西复西。

总角黎家三四童[4],口吹葱叶送迎翁[5]。

莫作天涯万里意,溪边自有舞雩风[6]。

【注释】

[1]被酒:刚喝过酒,带着醉意。四黎:子云、威、徽、先觉四人都是黎族人,姓黎,故称“四黎”。

[2]问:访问。诸黎:即前述“四黎”。

[3]牛矢:牛粪。

[4]总角:古代儿童发式,即在头顶的左右两旁各扎一个小髻。

[5]口吹葱叶:小孩卷葱叶吹着玩。翁:苏轼自称。

[6]莫作二句:意思是不要感到自己是浪迹天涯、万里为客,小溪的边上也可以乘风纳凉,就像曾点在舞雩台上那样。舞雩,古代祭天求雨的场所。《论语·先进》载孔子弟子曾点说:在暮时节,与好友在沂水边沐浴,到舞雩台上迎风乘凉,然后唱着歌回家,是其人生的志向。曾点的这种人生态度得到孔子的赞许。

《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》(选二)原文注释赏析-苏轼

【赏析】

“随遇而安”是个常用的成语,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。对于宋代士人来说,宦游也好,贬谪也好,总要不断迁徙,在一个地方长住的可能性并不大,所以,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,随时准备离开的。但苏轼则不同,在黄州、在惠州、在儋州,他都要造房子,都准备在那里终老。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,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,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,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,做着长住的打算,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。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、随遇而安的人。

元符二年(1099),是东坡到海南的第三年,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,使他与当地的黎族人民早已打成一片。从本组诗里可以看出,他与“诸黎”是很好的朋友,常来常往,连小孩们都跟他亲密无间。而且,他完全地融入了这种乡村的生活,访友归来,循着地上的牛粪去找到牛栏,因为记得自己的家是在牛栏的西面。在他的诗词里,“万里家在岷峨”,是他出生的四川老家;“家在江南黄叶村”,是他买田置产的宜兴之家;而这“家在牛栏西复西”,则是他在天涯海角的安身之家。他走到哪里,就把“家”带到哪里,于是山河大地处处有家,实现了他自己关于水的一种比喻:“如水之在地中,无所往而不在也。”只要抱着曾点那种胸襟洒落的人生态度,天涯万里的海南岛也自有舞雩之风,可以乐在其中。

相比之下,在当年的执政苏辙的东府官署里,他却一直有“客”的感觉,“客去莫叹息,主人亦是客”,没有把那里当作“家”。魏阙之下与江湖之上,苏东坡的归宿感更多地属于后者。

文章标题:《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》(选二)原文注释赏析-苏轼

链接地址:/shangxi/13300.html

上一篇:《书上元夜游》原文注释赏析-苏轼

下一篇:《千秋岁·次韵少游》原文注释赏析-苏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