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柳

杨万里

柳条百尺拂银塘,且莫深青只浅黄。

未必柳条能蘸水,水中柳影引他长。

【作者】

杨万里:(1127—1206)字廷秀,号诚斋,吉州吉水(今属江西)人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进士。孝宗初,知奉新县,历太常博士、太子侍读等。光宗即位,召为秘书监。主张抗金。工诗,与尤袤、范成大陆游齐名,称南宋四大家。初学江西派,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,终自成一家,擅长“活法”,时称诚斋体。一生作诗二万余首。亦能文。有《诚斋集》。

《新柳》原文赏析-杨万里

【赏析】

杨万里开始学诗,从江西派入手,但“学之愈力,作之愈寡”,十六年中只写了五百多首诗。孝宗淳熙五年(1178),五十二岁的诗人“忽若有悟”,发现“万象毕来,献予诗材”,“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”。此后十四个月中,他竟然“得诗四百九十二首”(《荆溪集》自序),而且被时人交相赞誉,称之为“诚斋体”。巧得很,他这首《新柳》诗,恰是“忽若有悟”那一年写的,正可以通过它,品一品“诚斋体”的味儿。

第一句“柳条百尺拂银塘”,写的是远景。何以见得呢?“百尺”的柳条都收入眼帘,池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。只有远观才能摄入这样长的垂柳,只有斜视才能看到水面的反光。这句诗以“百尺”状柳条,伏下了一个“长”,与篇末紧相呼应;写塘则冠以“银”字,给水面镀上了柔美的亮色;又写了和煦的风———一个“拂”字不就带来了它的消息么?既是“拂”,则风之柔和、柳之婀娜、春之初至,都是“意在不言中”了。如果觉得“拂”字还有点虚,那么,第二句便以实实在在的“浅黄”的色彩,更明白地扣紧了题目。“且莫”二字,传神写照,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。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,及至深青,则已是晚春了。故对新柳之情也即是对新春之情。“且莫”可作“切莫”解。这句仍是远景。“草色遥看近却无”(韩愈句),“浅黄”的新柳之色,近看也会“无”的。

诗至此,情景毕现,似乎已无话可说,然而下两句却又翻出一层新意:原来柳条是蘸不到水的,它之所以能达“百尺”之长,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“引伸”的缘故。这真是对事物的妙悟。试想,垂柳将及水面,微风吹动,柳枝轻扬,水上水下连成一片,该是多么优美的一幅画面!诗人漫步赏柳,由远而近,视线也由上而下,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。这时,只允许诗人再写三个字,就必须结束全诗了。作者出人意料,他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“引”字,就把柳影,也即是把新柳,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。

平平常常的柳树,寥寥二十八字,居然能写得这样妙趣横生、情味隽永。它所表现出来的活泼、新颖、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,正是“诚斋体”的特色。而杨万里写诗由难到易的奥妙,也正是由于他从学习书本转到了师法自然。他烧掉千余首江西体的诗以后留下来的存稿,大多是这一类写景物的小诗。它们以其新鲜活泼的生命力,冲破江西诗冷僻生涩的藩篱,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。

看来诚斋先生还颇有预见,他早就说过:“不留三句五句诗,安得千人万人爱。”(《醉吟》)

(李正民)

文章标题:《新柳》原文赏析-杨万里

链接地址:/shangxi/14474.html

上一篇:《暮热游荷池上五首》原文赏析-杨万里

下一篇:《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》原文赏析-杨万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