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意

李颀

男儿事长征,少小幽燕客。

赌胜马蹄下,由来轻七尺。

杀人莫敢前,须如猬毛磔。

黄云陇底白云飞,未得报恩不得归。

辽东小妇年十五,惯弹琵琶解歌舞。

今为羌笛出塞声,使我三军泪如雨。

《古意》古诗翻译赏析-李颀作品

【诗人名片】

李颀(约690~751),赵郡(今河北赵县)人,长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(在今河南登封)。偶尔出游东西两京,结交当代文士。开元十三年(725)中进士,任新乡尉。经五次考绩,未得升迁,遂辞官归东川。其诗以边塞诗著称,尤以七言古诗见长,可与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比肩;描写音乐的诗篇,亦具特色。

【注释】

①古意:拟古诗,托古喻今之作。

②事长征:从军远征。

③幽燕:今河北、辽宁一带。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。

④赌胜:较量胜负。马蹄下:即驰骋疆场之意。

⑤“由来”句: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。

⑥“杀人”句: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,即所向无敌之意。

⑦“须如”句: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,形容威武凶猛。磔(zhé):纷张。

⑧黄云: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。陇:泛指山地。

⑨小妇:少妇。

⑩解歌舞:擅长歌舞。解:懂得、通晓。

⑪羌笛:羌族人所吹的笛子。羌: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。

【译文1】

男人的壮志是从军远征,年少就驰骋在边塞幽燕。激战在马蹄下比赛胜负,向来轻视生命勇武非凡。奋勇拼杀使敌人不敢向前,须发张开犹如猬毛伸展。黄尘滚滚高空白云飘飞,不报国恩誓不返回家园。辽东少妇今年只有十五岁,擅弹琵琶又能轻歌曼舞。她吹羌笛奏出出塞乐声,感动三军将士泪下如雨。

【译文2】

男子汉当以国事为重,从军远征,从小就在幽燕纵横驰骋。经常与人在马上比试胜负,从不珍惜七尺身躯。奋勇搏杀,没人敢上前招应;气宇轩昂,脸上的胡子像刺猬丛生。陇下黄沙弥漫,上面白云飘飞,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。辽东少妇年方十五,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。今日用羌笛吹一支出塞乐曲,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。

《古意》古诗翻译赏析-李颀作品

【赏析1】

此诗题名为“古意”,表明是一首拟古诗词。

前六句将一个边疆从军的男儿形象写得栩栩如生,刚猛而又不失洒脱。前两句表明此大丈夫来自历史上出产了众多侠义之士的幽燕一带。接着的四句写出了“男儿”之骠勇强悍。自幼便将七尺男儿之躯抛于脑后,敢于在马蹄下与小伙伴打赌争胜,成人之后更是刚勇犷悍,直杀得敌人无法近身。“须如蝟毛磔”五字,将男儿胡须短而硬的特征刻画得活灵活现,尽显出一个勇猛刚烈的热血男儿的形象。

中间两句起承转合。“黄云陇底白云飞”寓意于不一样的塞外景色之中。狂沙卷云,铺天盖地将云色染黄,而对比内地的“白云”,自然不禁联想到了家乡。如若继续写思乡之情,恐有失“男儿”大丈夫之身份。故而由“未得报恩不得归”一句转写出此“男儿”是以国事为重、真情真意的大丈夫。

诗尾四句出乎意料的是又出现了一个年方十五、能吹奏羌笛且长袖善舞的辽东小妇。悠长哀苦的笛声触动了三军将士内心深处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之情,以致泪如雨下,“男儿”亦是如此。离乡远征之苦之思跃然纸上,而“男儿”的形象亦愈发丰满、鲜活。此处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,而写三军将士落泪,非但落,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。在这样人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,这个男儿自然也不例外,也就不需明点了。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,含蓄而精练,诗人的功力可见一斑。

全诗气势雄劲,基调慷慨激昂,语言奔腾顿挫,跌宕起伏,情韵并茂。

【赏析2】

这是李颀边塞诗中的名作。诗中热情讴歌了戍边将士的豪侠之气。诗写一从军“男儿”之乡思。先用六个五言句刻画男儿勇猛刚烈之形象,后用六个七言句,写其因久戍边塞而产生的悲哀情思。前后映照,抒情感人。结尾的羌笛之曲,烘托男儿凄楚之情,效果尤为强烈。

《古意》古诗翻译赏析-李颀作品

文章标题:《古意》古诗翻译赏析-李颀作品

链接地址:/shangxi/5601.html

上一篇:《蝉》古诗翻译赏析-李商隐作品

下一篇:《古从军行》古诗翻译赏析-李颀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