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兰诗--北朝乐府

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[1]

不闻机杼声,惟闻女叹息。
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

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

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,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[2]

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
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[3]

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[4]

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。

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[5]

旦辞黄河去,暮至黑山头。

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。

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[6]

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[7]

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

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

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[8]

可汗问所欲,木兰不用尚书郎,[9]

愿驰千里足,送儿还故乡。[10]

爷娘闻女来,出郭相扶将。

阿姊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。

小弟闻姊来,磨刀霍霍向猪羊。

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。

脱我战时袍,着我旧时裳。

当窗理云鬓,对镜贴花黄。[11]

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忙。[12]

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

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;[13]

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[14]

《木兰诗》原文翻译赏析-北朝乐府

【注释】

[1]唧唧:织机的声音。

[2]军书十二卷:征兵的名册很多卷。爷:这里是对父亲的称呼。

[3]鞯(jiān):马鞍下的垫子。

[4]辔(pèi)头:驾驭牲口用的嚼子、笼头和缰绳。

[5]溅溅(jiān jiān):水流激射的声音。

[6]戎机:指战争。

[7]朔气传金柝: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。金柝(tuò),即刁斗,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,白天用来做饭,晚上用来报更。

[8]策勋十二转:记很大的功。策勋,记功。转,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,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。赏赐百千强:赏赐很多的财物。百千,形容数量多。强,有余。

[9]尚书郎:尚书省的官。

[10]千里足:千里马。

[11]花黄: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。

[12]火伴:即伙伴。

[13]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:据说,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,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,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,所以容易辨认。扑朔,爬搔。迷离,眯着眼。

[14]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: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,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,哪个是雌兔呢?傍(bàng)地走,贴着地面并排跑。

《木兰诗》原文翻译赏析-北朝乐府

【赏析1】

北朝乐府大部分保存在《乐府诗集·横吹曲辞》的《梁鼓角横吹曲》中,其数量虽然比南朝民歌少,但其题材却广泛得多,有更丰富的社会内容。直率的感情、朴素的语言,形成豪放刚健的风格,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很不一样。体裁方面,除五言四句的形式之外,还有七言四句的形式,这对七绝的形成有促进作用。

其中的《木兰诗》一篇,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。它歌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。关于它的时代,有汉魏、南北朝、隋唐三种说法。陈释智匠《古今乐录》已著录此诗,可见不会晚于陈代,大概是北魏的作品。在流传过程中,可能经隋唐文人加工润色过。如“策勋十二转”“明驼千里足”,反映了唐代的官制和驿制。“万里赴戎机”四句也酷似唐诗风格。

在《木兰诗》之前,诗歌里几乎没出现过木兰这样聪明勇敢、完全处于主动地位的妇女形象。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,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,在祖国需要的时候,她挺身而出,代父从军,女扮男装,驰骋沙场十多年,立下汗马功劳;胜利归来之后,又谢绝官职,返回家园,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。她爱亲人,也爱祖国,把对亲人和对祖国的爱融合到了一起。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,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、善良、机智、勇敢、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,这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、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,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其可贵。

《木兰诗》有很高的艺术成就:

首先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。《木兰诗》是一首叙事诗,但抒情的成分很重。它着重描写了木兰出征前、战斗中、归家后三个时期内心活动细微的变化。出征前跃跃欲试地迎接困难,“东市”四句强烈地烘托出忙忙碌碌的气氛,从字面上看也许会觉得这种写法不合理,但它很真实地刻画了木兰当时的心情。在行军和战斗中,突出表现她的思亲和紧张,越发显出坚持十年战斗之不易。归家之后,通过换装的描写,表现木兰欣喜自得,又带点幽默的心情。就这样,作品充分表现了木兰感情的变化。而在表现其内心活动时,又总是紧扣“木兰是女郎”这一点来写,使人物的身份、处境、心理结合得很好。虽然没有写她的外貌、武艺、战斗经过,但是木兰的形象却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。

其次,叙事有简有繁,形成细腻与粗犷相结合的风格。例如木兰在出征前一定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,但诗里只写备置鞍马这一件事,甚至连化装这样有趣的细节都舍弃了。这是它的简。但是叙述备置鞍马的时候,却大事铺陈,让木兰跑了东南西北四市,这是它的繁。唯有这样才能写出忙碌紧张的气氛。又如木兰回家一段,着重写家人如何准备欢迎她。“爷娘”六句不厌其烦地把全家人都写上去,造成一种喜气洋洋的效果。这是它的繁。然而木兰如何与家人见面,爷娘见到她怎样,小弟见到她又怎样,却一概不写。这又是它的简。这种繁简互见的写法,可以省去许多次要的情节,造成诗意的跃动。也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,使人不知不觉地被吸引住了。

此外,诗中复沓、排比、对偶、问答的句式;叠字、比喻、夸张的运用;或叙事,或摹声,或写景,如百川归海,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。其中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,又有对仗工整、精妙绝伦的律句。虽然可能经过后世文人的加工润色,但全诗生动活泼、清新刚健,仍不失民歌本色,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。

《木兰诗》原文翻译赏析-北朝乐府

【赏析2】

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,绵延久长。它的出现,有特定的历史背景:南北朝时,北方先后出现了北魏、西魏、东魏、北周、北齐诸政权,多由鲜卑人建立,由此现存北朝民歌中不乏表现尚武精神的作品,如“新买五尺刀,悬着中梁柱。一日三摩挲,剧于十五女”,如“七尺大刀奋如湍,丈八蛇矛左右盘,十荡十决无当前”。《木兰诗》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环境中,但讲述木兰女扮男装,代父从军,却不见对尚武精神的推崇,反而把重点放在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木兰的女儿情态的描写上。

木兰从军的原因,不是木兰自己尚武好强,渴望建功立业,而是由于父亲被国家征发,家中别无成年男丁,木兰才毅然挺身而出,代父从军。而十二年的戎马生涯,木兰必然经历了无数次血战,九死一生,可是在诗中却只用“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”几句就概括了,并未渲染木兰的战场厮杀和战功卓著。当战争结束,天子赏赐时,诗歌也没有铺陈战功带来的荣耀和功名富贵。

诗的开篇写木兰纺织,这是一幅很日常的图景,在和平时期,纺织是一个女子承担的基本的劳作。当战争结束,木兰谢绝了所有赏赐,一心只想回家,回到亲人身边,回到和平的日常生活。当木兰回到家乡,诗歌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木兰父母姊弟迎接木兰归家的兴奋与快乐,展现出了浓郁的亲情。

木兰当然是英勇的。一旦决定了代父从军,就奔波于东西南北市采购装备;奔赴前线,行军神速;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战斗生活,终于胜利归来。但这一切并非以此来证明如后世戏曲中所唱的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,战争也没有使她异化。诗中写木兰对父母的爱,不仅体现在代父从军。行军途中的“不闻爷娘唤女声”,正是写出她心中对父母的思念。战争一结束,首先想到的是“送儿还故乡”,回家见父母。诗中对木兰着力表现的,还有木兰的女儿情态。回到家的木兰,“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。脱我战时袍,着我旧时裳。当窗理云鬓,对镜贴花黄”,写出了木兰终于恢复女儿装扮、重现女儿身份的喜悦。

全诗的最后充满戏剧性和喜剧性:和木兰同行十二年的伙伴们此时才发现木兰的女儿身份。结尾四句既可理解为木兰对伙伴的回答,也可理解为诗歌的叙述者代为解释,用双兔一起奔跑让人难以辨别雌雄的现象,比喻木兰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真实身份。不论哪种理解,都为木兰增添了一种俏皮的性格。

也许可以这么说,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使她成为了文学史上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,而她的种种女儿情态,使她千百年来被后世读者亲切地接受和喜爱。

文章标题:《木兰诗》原文翻译赏析-北朝乐府

链接地址:/shangxi/10250.html

上一篇:《敕勒歌》原文翻译赏析-北朝乐府

下一篇:《咄咄吟》原文赏析-贝青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