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》

刘因

物理兴衰不可常,每从气韵见文章。

谁知万古中天月,只办南楼一夜凉。

【作者】

* 刘因(1249-1293),字梦吉,号静修。保定容城(今河北容城)人。天资过人,六岁能诗。长而好学,对程、朱理学有研究。元世祖至元十九年(1282),以其才学荐于朝,拜承德郎,右赞善大夫。不久因母疾辞归。后再以集贤学士征召,以病辞。仁宗延祐年中追赠翰林学士、容城郡公,谥文清。他以诗文名于世。七古歌行,风格豪迈;五古自然清新。有《静修先生文集》流传于世。

《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》原文赏析-刘因

【赏析】

这首七绝是作者观看宋理宗一幅书法作品,而抒发对宋代兴亡感喟的诗作。理宗是南宋后期的皇帝。“南楼风月”,是他生前书写的一幅横披(字画横幅)。

诗的第一句似乎有些头巾气:“物理兴衰不可常”说世间万事万物(当然也包括朝代的兴衰,人世的沧桑)变化无常,这算什么诗呢?然而接下去从无常中翻出有常,就有些意思了,“每从气韵见文章”。既然“每从”,可见有常。这个有常(即有规律性)的事体,便是文章关乎气韵:一个人的气质决定其文章的优劣;一个人的文章气象又往往预兆着他的前途命运。“诗谶”这个说法,多少有些道理。“往事只堪哀”,不是汉高祖诗;“大风起兮云飞扬”,不是李后主词。写“大鹏一日同风起”的,后来青云直上;写“岁岁年年人不同”的,不幸英年早逝。这其间难道没有必然性吗?只要不把问题绝对化,那正是“每从气韵见文章”!

前两句偏于说理,偏于抽象,那好处是很有限的。此诗之妙在于紧接便有后二句将说理变作感叹,将抽象变作具体,读者首先看到了两种“风月”的对比,一是“万古中天月”,二是“南楼一夜凉”。前者系隐括宋太祖《月》诗:“未离海底千山墨,才到中天万国明”,那气象恢宏开阔,十足地表现出一个开国皇帝的气魄。而后者系取自黄庭坚《鄂州南楼书事》末句“并作南楼一夜凉”,暗示了宋理宗前途的暗淡,说明了“每从气韵见文章”之不失为名言。而两种对照的情景,通过“谁知”“只办”的勾勒,又连成一气。就境而言,仿佛画出一轮朗月高照南楼,可惜南楼上没有不负月色的风吹龙吟、欢歌笑语,而只有“一夜凉”!就意而言,这是形象地讽刺理宗无能,不能继承太祖的雄才大略;又是惋惜太祖一脉龙种,何以会退化为跳蚤。“谁知万古中天月,只办南楼一夜凉”,语妙、情妙、境妙、意妙。

(周啸天)

相关阅读

文章标题:《宋理宗南楼风月横披》原文赏析-刘因

链接地址:/shangxi/12104.html

上一篇:《入山》原文赏析-刘因

下一篇:《白沟》原文赏析-刘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