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好问《论诗绝句三十首·十二》古诗原文赏析

望帝心托杜鹃,佳人锦瑟怨华年。

诗家总爱西昆好,独恨无人作郑笺。

元好问《论诗绝句三十首·十二》古诗原文赏析

【赏析】

这首诗评论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。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,时世、家世、身世各方面促成了他易于感伤、内向的性格和心态。除了一些针砭现实的政治诗,他的咏物抒情诗(包括爱情诗)往往情调幽美,善于把心灵世界的朦胧图像,以比兴、象征、用典、暗示等隐约曲折的方式,化为恍惚迷离的诗意,表现出朦胧、多义的特点。

本诗作者元好问(1190—1257),字裕之,号遗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,出身世代为官的书香世家,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。金宣宗兴定元年(1217年)进士及第,官至尚书左司员外郎。金亡以后,便不再出仕作官。

元好问擅长诗文,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。其诗词风格沉郁,有许多伤时感事的作品。《论诗绝句三十首》,在文学批评史上地位很高。

元好问引用《锦瑟》中的诗句,正是因为《锦瑟》一诗词义隐晦,多种版本、笺解似乎都难以让广大读者信服。在这首诗中,元好问表达了对李商隐诗歌含情深邈的向往,同时也对历年来众家注解都难以真正说明和了解诗人精义,表示遗憾和讽刺。

李商隐早年丧父,跟着博通五经的叔父李房读书,学作古文。他的学识文章就在这时奠下深厚的基础。年方十二三岁,因生活所迫,举家搬迁到东都洛阳,受雇做一些写字劳役,以帮助家庭生计。这么幼小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下挣扎生存,幸好诗人在十八岁那年遇到了一位赏识他、提拔他,且改变了他的命运的贵人——令狐楚。令狐楚欣赏他的才华,拔擢他担任节度巡官,并教他写作骈文。令狐楚亦师亦父地在李商隐的生活和学识上给予指导,因此李商隐终其一生都对他心怀感激。后来,李商隐展开了官宦生涯,由于本身个性,行事常出于感情,而忘了考虑当时复杂的政治生态,因此遭人误会。他涉入牛李党争并依违于两党之间,所以即使曾考中进士,际遇却总是浮浮沉沉,不很得志。唐宣宗大中十二年(858年),李商隐年四十七,罹患了眼疾,心志十分消沉,不再追求功名。告老还乡后不久便卧病不起,结束了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。

本诗前两句说明望帝的春心,托付在杜鹃鸟的悲鸣中。传说以前蜀国有个国君叫望帝,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,因为思念故国,总是啼着“不如归去、不如归去”的叫声。但是在原来的故事中,只有说望帝的魂魄化为杜鹃,却没说望帝的“春心”要托付杜鹃来表达,可见“春心”二字,正是李商隐内心世界的呈现。“春心”其实就是向往、追求、执着的心。佳人的锦瑟,则是激起对逝去年华的怅惘。

后两句说明了晚唐诗人李商隐诗旨难明的景况。诗家们总是喜爱西昆体(李商隐体)的美好,唯独无人能像汉朝郑玄笺注《毛诗》一样,替诗人一一阐述意旨,好让后世了解诗人本意,为此深感遗憾。

宋代严羽《沧浪诗话》说:“西昆体,即李商隐体。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、刘诸公而名之也。”视李商隐诗为“西昆体”。元好问所论的重心,在于李商隐诗“用事深僻”,以致“诗意晦涩”,不易理解。

元好问在其《论诗绝句三十首》有一自注:“丁丑岁三乡作。”丁丑是金宣宗兴定元年,当时元好问二十八岁。由这组论诗绝句,不难看出元好问的文学主张。他反对堆砌雕琢、纤弱柔靡,重视诗歌的独创精神,致力恢复讽喻写实的优良诗歌传统,提倡豪放刚健、天然纯真。他是继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之后,比较系统地运用绝句形式表达诗歌理论的重要诗人,对后世影响甚大。而杜甫《戏为六绝句·其一》:

不薄今人爱古人,清词丽句必为邻。

窃攀屈宋宜方驾,恐与齐梁作后尘。

说明了杜甫论诗的态度,与自我创作时师法的对象。

“不薄今人爱古人”可以有两种解释:一是诗人对于今人崇尚《诗经》《楚辞》、汉魏古体给予肯定;另一说法是诗人认为今人、古人的诗赋都有可观之处,不必厚彼薄此。“清词丽句必为邻”是说自己论诗并无古今之分,只要清词丽句都有所取。“窃攀屈宋宜方驾,恐与齐梁作后尘”是对自己的期许:必须上攀屈原、宋玉,与他们并驾齐驱。若只是追求辞藻形式的华美,就不免落入齐、梁萎靡诗风的后尘。

(台北市立天母中学语文教师 王晓玲)

文章标题:元好问《论诗绝句三十首·十二》古诗原文赏析

链接地址:/shangxi/14576.html

上一篇:《寄王琳》原文翻译赏析-庾信

下一篇:问世间、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-元好问《摸鱼儿》古诗赏析